ERP中的采購管理的功能主要是在同時達成[1]交期:要準時、迅速;[2]質量:要好,符合所需的規格,最好能免檢驗即可入庫;[3]價格:要低。
由于采購成本在總成本中所占的比率相當高,因此采購成本受到高層領導相當地重視。然而,許多高層領導往往只知道要求采購人員取得最低的采購單價,而忽略了真正的目標是要降低總成本,這是一種“見樹不見林”的作法。為什么呢?一味壓低采購單價有時反而會造成反效果,而迫使總成本上漲,例如質量降低會使檢驗費用上升,延遲交貨會造成車間的停產和過多的生產計劃的調整,使間接人工費用也隨之上升等,有時是得不償失的。
如果采購計劃能涵蓋更長的期間,采購內容更為明確,會使采購人員更容易議價,而供應商也更愿意配合,雙方都能分享共同降低成本與費用的成果。
采購工作牽涉到數量和交期上的要求:[1]數量上希望剛剛好,不多也不少。買多了,將造成呆料;買少了,又會欠料;[2]是時間上希望不早也不晚。買早了,會造成庫存水平上升;買晚了,又會欠料而造成車間的停工損失。這些要求手工管理其實并不容易達成,但通過ERP系統的的MRP模塊,采購人員只需要按不同的材料類別執行不同的采購需求分析,即可快速實現這種結果。
那么是不是用上ERP就能使采購管理脫胎換骨呢?未必,公司本身的管理能力也是嚴重影響到采購人員的表現。我們告訴采購人員的需求內容正確嗎?數量和時間的要求會不會一再更改,使得采購人員在和供應商交涉時也左右為難,被迫一再向對方拜托和懇求?不少采購人員不相信原先計劃單位提出的采購需求計劃,而是靠[欠料表]的內容來催貨。試想:生產工作已在車間展開了才發現有欠料,才讓采購人員知道該催什么料,豈不是太遲了嗎?其間造成的損失不知道有多少。傳統的會計制度只會玩“料+工+費”那一套成本數字游戲,根本就算不出[非生產成本]及這種因時間延遲而產生的額外成本,高層領導也不知道哪里不對,不知道該“心痛”,還以為生產的游戲規則本就該如此,各單位也樂得依樣畫葫蘆地照干。
ERP的原理告訴我們:此一現象是嚴重的錯誤。除非采購和制造能協同一致地同步進行,否則永遠無法徹底地解決“某些料品庫存太多,而其它料品卻又欠缺”的大矛盾。當然,改革行動的第一步就是做好主生產計劃,讓采購人員知道正確的采購需求,能事先找供應商議定可行的供貨計劃。供應商本身通常也是制造商,故也有排程的需要。經常修改供應商的出貨計劃,或是不告訴他真正的需求(不愿意或不能夠),到頭來受害的一定是買方,因為所有的成本最后都會反映在公司的采購單價中(賠錢的買賣沒有人會長期做的)。
由ERP進行協助,就可以很快速地知道正確的采購計劃了,但在實際管理中,經常遇到供應商能力不佳,交貨數量、質量、交期常不穩定時,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地解決,靠庫存量來“緩沖”它造成的壓力,其方法是針對這些供應商所供應的項目來[1]增長采購前置時間,或[2]增加損耗率,即在BOM中建立標準用量時,把損耗率加大一點;或[3]設定安全存量。這些方法會使得ERP在進行采購需求分析時自動將采購單的時間提前,或增加采購量。幸好,公司可以將這些多增加的成本計算在產品的成本里,由客戶來吸收。客戶不得不吸收,因為其他生產者都和您公司一樣有這個問題,有這個成本,所以您大可放心。但如果您的競爭者沒有這個問題,即他的供應商都很不錯,那貴公司的采購人員就要好好地檢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