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數字化轉型,到底先改流程還是先上系統?關于企業數字化轉型“先改流程還是先上系統”的問題,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簡單答案。更準確地說,正確的做法是“流程與系統并重、相互驅動”,但通常建議以流程梳理和優化為起點。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理解:
1.為什么不能“先上系統”?
許多企業容易陷入“技術驅動”的誤區,認為買一套先進的ERP、CRM或MES系統,就能自動實現數字化轉型。這種做法風險極高:
系統水土不服:未經梳理的流程往往存在冗余、斷點、職責不清等問題。直接將這些“臟”流程搬到系統里,只會讓低效固化,甚至放大問題。
投入浪費:昂貴的系統可能只用到了20%的功能,而真正需要的功能卻無法滿足,導致投資回報率低下。
員工抵觸:如果新系統只是給原有低效流程“加個殼”,員工會覺得增加了操作負擔,產生強烈抵觸情緒。

2.為什么建議“先理流程”?
以流程為核心進行數字化轉型,能確保技術真正服務于業務目標:
明確業務目標:梳理流程的過程,就是重新審視“我們是如何為客戶創造價值的”。這有助于識別核心價值流、關鍵痛點和改進機會。
為系統選型/設計提供依據:清晰的、優化后的流程是選擇或定制系統的基礎。你知道需要系統支持什么,才能判斷哪個系統或功能模塊最合適。
促進組織變革:流程變革必然涉及崗位、職責、協作方式的調整。先推動流程變革,有助于統一思想,為后續的系統上線做好組織和人員準備。
實現真正的優化:數字化不是簡單地把線下流程線上化,而是利用技術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消除浪費。這需要先知道“浪費”在哪里。
3.“流程與系統”如何協同演進?
理想的狀態是“流程驅動系統,系統固化并反哺流程”:
診斷與設計(流程先行):
梳理現有核心業務流程(如訂單到交付、采購到付款)。
診斷痛點、瓶頸和浪費。
基于數字化能力(如自動化、數據分析、物聯網)重新設計未來流程(To-Be流程)。
系統匹配與實施(系統跟進):
根據優化后的流程需求,選擇合適的數字化系統或平臺。
進行系統配置、定制開發和集成,確保系統能夠有效支撐新流程。
運行與迭代(系統反哺流程):
系統上線后,利用其產生的數據洞察流程運行狀況。
通過數據分析發現新的優化點,持續改進流程(持續改進)。
系統成為流程優化的“儀表盤”和“助推器”。
4.實踐建議
小步快跑,試點先行:不必追求全公司、全流程一次性變革。可以選擇一個關鍵業務領域(如銷售管理、供應鏈)進行“流程優化+系統上線”的試點,驗證模式后再推廣。
高層支持與跨部門協同:流程變革涉及多方利益,必須有高層推動,并建立跨職能團隊(業務、IT、運營)共同參與。
選擇柔性可配置的系統:避免選擇過于僵化的系統,優先考慮支持低代碼、流程可配置的平臺,以適應未來流程的持續優化。
以人為本:變革的核心是人。要重視變革管理,加強培訓和溝通,讓員工理解變革的意義,參與到流程設計中來。

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應是“先改流程還是先上系統”的二選一,而是一個“以流程優化為藍圖,以系統建設為載體,兩者螺旋上升”的動態過程。但若必須選擇一個起點,“先理清并優化流程”是更穩妥、更可持續的策略。否則,再先進的系統也可能成為數字化轉型路上的“華麗陷阱”。數夫軟件是國內家居ERP軟件、MES系統、CRM系統、SCM系統、PLM系統的龍頭企業,它是助推家居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的引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