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在承前啟后的關鍵節點上,行業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相關部門及協會負責人等圍繞“十五五”時期人造板工業面臨的新挑戰、新機遇,以及全局性、關鍵性、深層次問題展開討論與交流,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科學精準謀篇布局
2024年,我國人造板產量為3.491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9%。人造板產品消費量約3.296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5%。人造板產品產值7850億元,同比增長2.7%。過去10年,我國人造板產品產值整體呈現遞增趨勢,年均增速為3.1%,與人造板產量發展趨勢基本一致。
“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木竹加工產品生產、消費和貿易大國。人造板、家具、地板、木門等主要林產品產量均穩居世界第一。”國家木材科學院院士、中國林科院研究員儲富祥認為,木竹產業是國民經濟重要基礎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向,在“雙碳”戰略中具有特殊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國家林草局產業發展規劃院教授級高工張忠濤看來,中國人造板產業通過綜合利用人工速生林木材、進口木材和農林剩余物,向社會提供了數量充足、品種豐富、質量優良的人造板產品,在滿足國內外消費需求的同時帶動了上、下游相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使中國發展成為家具、地板、木門、木制玩具和工藝品、音箱、室內裝飾、膠黏劑、裝飾紙及木工機械等行業的世界生產大國,為減少全球森林采伐、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也是人造板工業塑造發展新動能、形成競爭新優勢的重要窗口期。與會嘉賓普遍認為,我國人造板工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但有利條件多于不利因素,高質量發展的大勢沒有改變,發展的“時”與“勢”依然占優。

面向“十五五”,我國人造板工業如何謀篇布局?多位嘉賓給出了建議。中國林科院木材工業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呂斌表示,應時刻關注國家政策和行業動態,及時了解發展趨勢和動向,以戰略眼光和前瞻思維科學謀劃人造板工業發展。
張忠濤認為,要全面把握當前國際國內發展的宏觀形勢,堅持“三綠”并舉、“四庫”聯動,注重提質、興業、利民,重點關注“雙碳”戰略、循環經濟、新質生產力等發展機遇和政策紅利,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中國林業機械協會教授級高工盛振湘對人造板工業裝備技術發展進行了回顧和展望,表示新產品開發是企業生存和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也是企業保持市場競爭力和推進產業進步的關鍵手段。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要通過創新開路,推動技術突破,提高核心競爭力。
轉型升級破解內卷
“內卷”這個詞在研討會上被頻繁提及。“我國人造板行業面臨市場飽和、打價格戰、突破質量底線等危機?!眳伪笳J為,“內卷式”競爭不僅阻礙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也會危害消費者權益,甚至帶來安全隱患。
嘉賓一致認為,推動人造板工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是破解內卷的有效手段,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當前我國人造板產品產量總體上呈現供大于求的現象,特別是刨花板產業出現階段性投資過熱的局面,產能的超快速增長導致短時間內產能相對過剩?!睆堉覞J為,化解階段性產能供需失衡矛盾是首要課題。
呂斌對此表示贊同,提出應以銷定產,讓價格回歸理性。高度重視產品質量,積極開發高價值產品。深入挖掘市場,拓展人造板應用領域。同時,推動數字化應用,提升管理水平,降低生產成本。
“隨著我國住房發展進入新階段,住房供需關系已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敝嘘P村人居環境工程與材料研究院院長趙金平從“好房子”建設角度,建議人造板行業更多關注綠色低碳發展,認為這將是人造板企業轉型升級的新賽道。
廣西人造板產量占全國人造板總產量的五分之一以上,穩居全國首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總工程師施福軍介紹,近年來,廣西充分發揮全國最大木材生產基地、人造板生產基地的兩大優勢,通過政策創新與資源整合雙向發力,大力推動產業從砍樹賣木的初級模式向精深加工、多元融合的高級形態轉型,實現資源價值的幾何級增長。
河北省文安縣林產產業協會會長張文軍、文安縣左各莊鎮林產工業協會會長王銳分別回顧了兩地40余年來人造板產業的發展歷程,從政策引領、技術創新、產業整合、質量提升四方面,分享了產業從規模擴張到品質提升跨越式發展的轉型經驗。
多位企業代表立足行業前沿發表見解,為行業轉型升級提供路徑借鑒。德華兔寶寶裝飾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詹先旭聚焦生態板產業,提出“三品四化”發展戰略,即推進品種培優、夯實品質強基、提升品牌影響,推動產業向綠色化、功能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熬G色工業化定制整裝是裝修行業的未來,是啟動存量住宅家裝萬億級內需市場的‘金鑰匙’。”萬華生態集團總裁、萬華生態新家裝董事長于文杰為家裝和家居企業帶來了轉型新思路。北京金隅天壇家具股份有限公司、精板事業部總經理胡建輝則表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把持續發展作為核心目標,以品質為本、環保為基、創新為驅,構建開放、合作、共贏的產業生態圈。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返回列表>>